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莖葉。多生於山野濕地河旁,根莖橫生地下,是一種氣味清香的中藥。今天的牙膏、果糖或護膚品中,常加入薄荷油,有清爽之效。全國各地均有產出。常切碎入藥。一、薄荷的功效:薄荷味辛,性涼。歸肝、肺經。功效能疏散風熱,清利頭目,利咽透疹,疏肝行氣。尤善清利頭目,疏泄肝經鬱熱,乃上行之藥。常用於外感風熱,頭痛,咽喉腫痛,食滯氣脹,口瘡,牙痛,瘡疥,癮疹,溫病初起,風疹瘙癢,肝鬱氣滯,胸悶脅
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莖葉。多生於山野濕地河旁,根莖橫生地下,是一種氣味清香的中藥。今天的牙膏、果糖或護膚品中,常加入薄荷油,有清爽之效。全國各地均有產出。常切碎入藥。
一、薄荷的功效:
薄荷味辛,性涼。歸肝、肺經。功效能疏散風熱,清利頭目,利咽透疹,疏肝行氣。尤善清利頭目,疏泄肝經鬱熱,乃上行之藥。
常用於外感風熱,頭痛,咽喉腫痛,食滯氣脹,口瘡,牙痛,瘡疥,癮疹,溫病初起,風疹瘙癢,肝鬱氣滯,胸悶脅痛等證的治療。
名傢名著摘要:
張錫純言:“薄荷味辛,氣清鬱香竄,性平,少用則涼,多用則熱。其力能內透筋骨,外達肌膚,宣通臟腑,貫串經絡,服之能透發涼汗,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。若少用之,亦善調和內傷,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疼,或肝風內動,忽然癇痙瘛疭,頭疼目疼,鼻淵鼻塞,齒疼咽喉腫疼,肢體拘攣作疼,一切風火鬱熱之疾,皆能治之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:“薄荷,辛能發散,涼能清利,專於消風散熱。故頭痛、頭風、眼目、咽喉、口齒諸病、小兒驚熱、及瘰癧、瘡疥為要藥。”
《藥品化義》:“薄荷,味辛能散,性涼而清,通利六陽之會首,祛除諸熱之風邪。取其性銳而輕清,善行頭面,用治失音,療口齒,清咽喉。同川芎達巔頂,以導壅滯之熱。取其氣香而利竅,善走肌表,用消浮腫,散肌熱,除背痛,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。”
《本草備要》:“辛能散,涼能清,升浮能發汗。搜肝氣而抑肺盛,消散風熱,清利頭目。治頭痛頭風,中風失音,痰嗽口氣,語澀舌胎,眼耳咽喉口齒諸病。皮膚癮疹,瘰癧瘡疥。”
二、薄荷的配伍應用:
1.用於外感風熱及溫病初起,頭痛、發熱、微惡寒者。薄荷能疏散風熱,清利頭目,尤適合風溫之證,常配伍荊芥、連翹、金銀花等,即銀翹散。若治風熱壅盛,咽喉腫痛,常配伍桔梗、僵蠶、荊芥等,即六味湯。
張錫純言:“薄荷古原名苛,以之作蔬,不以之作藥,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皆未載之,至唐時始列於藥品,是以《傷寒論》諸方未有用薄荷者。然細審《傷寒論》之方,確有方中當用薄荷,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,既當用薄荷之方,不得不轉用他藥者。”
張錫純觀點,《傷寒論》麻杏石甘湯中,即可以用薄荷代替麻黃,而葛根湯中,亦可以用薄荷代替葛根,可謂觀點鮮明,值得學習。
2.用於麻疹初期,或風熱外束肌表而疹發不暢,或風疹瘙癢之證。薄荷輕揚宣散,性能疏表散邪,可助疹子透發。常配伍蟬蛻、荊芥、牛蒡子、連翹等,即加減葛根湯。
《玉楸藥解》:“發表退熱,善瀉皮毛。治傷風頭痛,瘰癧疥癬,癮疹瘙癢。”
陳士良言:“能引諸藥入榮衛,又主風氣壅並。”
張錫純言:“善表疹癮,愈皮膚瘙癢,為兒科常用之品。”
3.用於肝氣鬱滯,胸悶等脅肋脹痛之證。薄荷氣味輕清,能疏解肝鬱,常配伍柴胡、白芍、當歸等,即逍遙散。
《本草新編》:“薄荷,不特善解風邪,尤善解憂鬱,用香附以解鬱,不若用薄荷解鬱之更神。薄荷入肝膽之經,善解半表半裡之邪,較柴胡更為輕清。”
4.薄荷配伍荊芥。二藥皆能祛風解表、清頭目、利咽喉、止癢和透疹,常配伍應用,如銀翹散。不同點在於,薄荷性涼,適合外感風熱;荊芥性溫,適合外感風寒,然風熱之證亦可應用。此外,薄荷還能疏肝化濕,而荊芥炭則善於止血。
三、薄荷的用法用量:
薄荷常入煎劑,也入丸散。其性善疏利,用量不宜過大,正所謂:“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”。入煎劑常用量幾克即可,且不宜久煎。
四、薄荷的應用註意:
薄荷芳香辛散,發汗耗氣,故體虛多汗者不宜用。
汪昂言:“虛人不宜多服。能發汗疏表,夏月多服,泄人元氣。”
李東垣言:“新病瘥人勿多食,令虛汗出不止。”
~
——中醫實戰筆記20.7.28晚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一生健康網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always-health.com/bencaojinghuiqinglitoumubaohedegongxiaoyuyingyong.html